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党建工作>>党建动态>>文章内容
专访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中共对外交往蓬勃发展
发布时间:2007-09-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jzx001
·人民日报社论:以党的建设的新成就迎接十七大

  ·发挥优势 务实求新――中联部部长王家瑞谈二〇〇六年党的对外交往工作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召开在即,广大海外读者十分关注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情况。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请他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情况。

  形成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格局

  记者:首先,请您简要概括一下,目前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总体形势如何?

  王家瑞: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积极同一切愿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交往和合作,一个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共产党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广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不忘老朋友。很多对中国共产党一度存有偏见的外国政要和媒体人士通过我们的工作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成为对华友好的力量。

  对外高层交往近年日益活跃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发展情况。

  王家瑞:首先,交往中的高层交往日益密切。十六大以来,有近200个外国政党的主要领导率团访华,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委员以上领导率代表团出访多达50余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的到访政党代表团近300批次。胡锦涛总书记等领导人与各国政党领导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对话,对推动政党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交往的工作面不断拓宽。5年来,中国共产党与30多个国家的近百个政党新建立了党际关系,南太岛国、中东地区、中美加勒比地区都新增了中国共产党的朋友。

  交往的对象更加广泛。与共产党、工人党、社会党、工党、保守党等传统政党的关系有新发展,与绿党等新兴政党关系取得突破,与欧洲议会主要党团、政党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有新拓展。

  交往的内容持续深化。不但有参观考察、理论研讨、政治对话、经济文化合作研讨,也探讨治国理政、兴邦立国之策及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之道,还商谈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途径,探讨加强各自党建的新方法。

  交往的平台更趋多元。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外国政党的党代会、党报节等多边活动,主动承办政党国际会议。2004年,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有80多个政党参加。据统计,5年来,有1200多个外国政党代表团来华访问,中国共产党有600多个代表团应邀出访,党际交往空前活跃。

  始终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目标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形势,请问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王家瑞: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始终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对外交往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服务于总体外交目标,致力于为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服务。

  党的对外交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而且日益成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民主、进步、开放、创新的良好形象,以及了解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等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此外,党的对外交往还为党中央分析判断国际形势、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以及治党治国提供了智力支持。我们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外交议程,主动发挥“全天候对话”、“柔性外交”、“人脉联系”等独特优势,在一些双边关系出现困难或面临突破的关键时刻,积极沟通,多方配合,为推动解决问题提供了另一条路径。

  同时,党的对外交往还积极探索为国内改革发展服务的结合点,努力配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部署,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不断努力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记者:中共十七大召开在即,请您展望一下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前景。

  王家瑞:未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会继续深入发展,同时也会面临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即,对外交往工作将科学总结十六大以来的新规律、新经验和新特点,认真分析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环境和新机遇,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于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不断推进国家关系发展,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而积极努力。

(责任编辑:唐述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安家希望路2号   电话:0519-85973666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