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阅读历史课本,掌握学习方法
摘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双基教学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阅读能力、识图填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比较能力、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三年初中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基本掌握学历史学科的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历史理论具体分析、评价各种历史现象,以达成历史教学应当完成的目标。
读书就是阅读,有人把它称之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初中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它是学习的入门书籍,掌握知识的最好捷经。根据教学大纲和双基教学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从历史这门学科来看,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轻视教师的讲课,也没有注意有条理的读书,总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读书,这样翻来覆去读好几遍,还是不得要领,一时强记下来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有的学生记忆力很强,能较牢固地记下许多史实,但又不会变通和应用,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可是学生中存在的通病。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应如何指导学生读书,笔者在授课教学实践中有点滴的认识和体会,整理成文,以求专家指导。
从九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的教材内容看,初中历史课本包括初一“中国古代史” 、初二“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世界历史”,从编排体例看,包括目录、正文、小字、地图、图画、注释、提示、文献资料、思考题、课后习题、大事年表,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多层次的统一整体,实际上它根据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三个原则编排的。初中学生接触历史课,其思维方式以直觉感知为主,我们的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阅读能力、识图填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比较能力、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这是能力培养的一般层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上述各部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不可偏废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一、通读目录
新学期学生一拿到新书,大都不注意看目录,便好奇地翻课本看图画、人物图片,对此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目录是全书的总纲,它以编课目标题的形式,为全书构成了一个知识框架,犹如一张城市平面图,使人一目了然,尽知全城的布局和轮廓。其次,要让学生学会通读目录,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再次,读世界历史不能按一般课目顺序来读,还需要跨越课目来读,以便进行知识归类、掌握国别史和世界重大历史运动史。
二、细读提示
提示是现行中国历史课本新增加的一项内容,它置于各课之首,又称课前提示,提示把一课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短评,可视为一课的纲。它一般包括某一朝代或时期的起止时间,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有的还介绍国内外历史背景,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很强,所以读提示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形成其概括与综合史实的能力。读课前提示有两个过程,一是在读正文前读,一是在读正文后读。前者要求学生找出课前提示中的观点,带着某一观点去读正文,后者要求学生读完正文后,反过来体味课前提示,并用史实来证实一些观点。总之应把提示与正文结合起来读。
三、慢读正文要结合小字
正文这是一课的主体部分 ,属于学生应具体了解的基本内容,因而是阅读指导中最主要的一环。具体办法是:要求学生联系目录和课前提示揭示的基本观点,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务必作到根据课题提炼要点,依据子目,分段划层,推敲词语,圈点批划,分析史实得出结论。而读正文的落脚点就在最后一句上,分析史实得出结论。论从史出,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认识每一课在整个单元里的地位和作用。课本在正文内还插排有用楷体字写的小字。是现行课本的一大特点,该内容虽然不作要求,却是对大字的补充,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所以,要让学生明确小字围绕正文展开,为正文服务,要把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阅读,如学习《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施复发家的故事,当时机工与他们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所得报酬是“计日受值”。学生了解了“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早期的资本家”的过程,就不难理解“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也能在读书方法上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一面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可视为教材的“再创造,再浓缩,”也可视为教师钻研教材的读书笔记。今天电教手段的电子课件展示板书,不仅是一堂优质课的一面镜子,也是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样板。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板书,不要把它看作是可有可无。
四、准确地读地图、感受图画
现行历史课本有240幅地图和1070幅图画,称得上是图文并茂。地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空间观,图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历史感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形象性的感受。关于读地图,应要求学生把课文中读到的每个地名或路线落实到地图上,这叫据史读图。有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看作地图复述有关历史过程。如世界历史第二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关于——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就可以根据P93 “战前德意志在欧洲和非洲的侵略”图复述德军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闪击”波兰——“突袭”丹麦、挪威——入侵荷兰、比利时——直逼英吉利海峡——绕过马其诺防线进入法国——空中闪吉英国——突然袭击苏联使二战扩大的全过程。这叫看图学历史。学历史时将图文结合,让学生养成“左图右书”的阅读习惯。课本中的图画包括历史人物、器物、场面、漫画等,大多是课本重点所在,应告诉学生要重点观看,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正文和小字内容去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应向学生指出,让学生着重掌握。
五、详读文献资料
历史课本的文献资料共252则,其作用在于说明历史的真实性,强化思想教育,增加趣味性,为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提供素材。这部分内容在初三难度加大,以便学生上高中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所以这里阅读指导更显得重要。
第一、是要读懂与理解。在读懂文献的基础上理解文献的大意和旨意,不要放过每一个生辟难懂的字词,以清除文字障碍,还要抓住关键词语,以突破难点,体会文献的涵义。
第二、 文献提供的原始材料来印证有关史实,以说明其真实性。
第三、 结合文献和课文相关的内容,来分析论证和评论一个观点,一个思想,一项政策措施,以回答附于文献资料的思考题。
六、必读注释
注释是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历史课本中有1121 条注释,从内容看它本身就包含着较丰富的知识点,有的还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加深理解课文,开拓视野不可缺的辅助手段。教师还应向学生强调指出,以引起学生对注释的注意。
七、读习题
课文后的习题大都是基础题。在读完正文后做这些题目,有助于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但一些学生没有仔细读完正文,吃透正文,就急于作答,是舍本求末,有的同学把学习历史看着是靠背题得考分,忽略课后基础题的练习,热衷于考试前的复习资料和一些试题卷的题目,这是舍近求远。对这两种倾向,都要注意纠正。又如,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中还在课文内穿插一些小思考题,有的附于文献资料下。这些题目看试简单,但答之不易,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当堂作答。
八、总结性地阅读大事年表
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最强的学科,读年表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历史时间观。编入初中大事年表中的历史事件有248件,显然,这都是重点内容,教师应强调学生通读并一一熟记。通过读年表来把握历史阶段、历史时间的划分,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纵横关系。由于年表是按时间顺序的,强记能发生明显的效用。所以,应让学生尽量发挥强记的作用。但强记记得快,遗忘也快。为了巩固记忆,除反复温习外,可把年表与目录结合起来读,在目录下一一批上年代,使目录、年代一体化。可把年代与正文结合起来读,即一边读年表,一边考虑每一件大事在哪一课中学过,大致内容是什么。读中国历史年表与世界历史年表结合起来读,让学生编一个中外历史大事综合年表,以便对中西历史进行对比,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总之,初中历史课本是一个以目录、引言为纲,以正文为主题、以地图图画、文献资料、注释、大事年表为辅助、以习题为检测的整体结构,其各个部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都应要求学生都能认真阅读,使之切实做到:读目录,把握全书总纲;读提示了解一课的概要;读正文,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史论结合方法;读文献资料,学会阅读、运用和分析史料;读地图、图画形成空间观和历史感;读大事年表形成时间观;读注释、小字加深理解正文,扩大知识面;读习题,巩固与运用新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宏观上掌握初中历史六册课本的知识体系;各课目之间的知识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三年初中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基本掌握学历史学科的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历史理论具体分析、评价各种历史现象,以达成历史教学应当完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