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开辟新航路
常州市安家中学 郑娟
设计思想:
新航路的开辟,为促进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本节课主要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影响进行。
在教学中层层设疑,学生在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教师适时启发、点拨。问题的设置贯彻面向全体的原则,并且有层次、针对性。利用多媒体创设更多新的情景,以激发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自由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广泛而主动地参与。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开辟新航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资本主义的萌芽”)启下(“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过渡衔接作用,是世界经济史的重要篇章。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即原因和条件),探寻通向东方新航路(即经过),让世界会合(即影响)。
本课引言由彩图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彩图是一张中世纪欧洲人画的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世界不完整的简单认识。文字部分既有对地图的解析,也有介绍中世纪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说明欧洲人对东方的了解和交流都是很缺乏的。
第一目“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旨在指导学生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来认识新航路的背景。
第二目“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主要介绍新航路开辟的经过,主要展示了迪亚士和哥伦布航行的具体经过,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达·伽马沿迪亚士航线到达印度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情况。强调要注意时间先后,按顺序排列为:迪亚士抵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直通印度→麦哲伦船队首度环球航行;或按时间、人物、方向、开辟航线的结构编制简表。
第三目“与世界会合”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始进行殖民掠夺,把大量的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本单元的重点是介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因此,本目的重点是介绍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重要影响。本目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两个概念的关系。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常用的概念,因为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要寻找以前欧洲人没有或绝少到过的地方,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也确实“发现”了以前许多不知道的地方,而在中国史学界更常用的是“新航路开辟”这个概念,因为伴随着迪亚士和哥伦布等人的远航,由欧洲前往世界许多地方的航路被新开辟出来,而这些航路在此之前是没有或不连贯的。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宗教根源和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主要航线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归纳史料与问题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进行情境再现,培养学生学会地图动态的演示并分析史料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4.通过对中西方航海的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的血腥掠夺,一方面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打断了他们的发展,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通过学习罗盘针运用于航海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联系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后,在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这一内容所学的基本状况。
2、阅读相关书籍,查找有关资料和相关的备课资料完成教学案例的设计。
3、搜集新航路开辟的地图、图片和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幅地图(一幅为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一幅为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来考察学生的眼力。学生比较后得出第二幅地图的范围扩大了,并分析范围扩大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教学。
〈新课探究〉
设疑:15、16世纪的欧洲人是不是突发奇想开辟新航路?并展示一组史料。
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三: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材料四: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讨论得出其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展示茫茫大海的图片
假设: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应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远航?学生自由回答。展示图片资料(航海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如星盘等)
整合知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必要性):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
商业危机: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垄断贸易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 (直接原因)
2、条件(可能性):
主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支持
客观:物质条件、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等
过渡:万事具备后,航海家踏上茫茫探寻之路。
设疑:新航路开辟中提到了哪几位著名的航海家?(四位)并展示航海家的图象。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扮演其中一位航海家。由各组的代表上台来自述航海历程及艰险,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历史,同时可以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动态的过程。
最后出示表格由大家共同完成。
时间 |
航海家 |
国家 |
航线 |
支持者 |
1487--1488 |
迪亚士 |
|
|
葡萄牙王室 |
1492 |
哥伦布 |
|
|
西班牙王室 |
1497——1498 |
达·伽马 |
|
|
葡萄牙王室 |
1519-1522 |
麦哲伦 |
|
|
西班牙王室 |
通过完成表格同学发现航海家都是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支持。同学讨论为什么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初开辟新航路?(言之有理即可)
设疑:这些航海家历经艰难万险开辟了一条新航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了哪些重大的影响?
由麦哲伦环球航行引入对科技文化的影响;学生阅读后得出经济方面的三个影响(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贸易中心的转移和价格革命),教师逐一讲解并绘制示意图;由哥伦布到达美州的图片得出政治的影响(西欧的殖民扩张)。从三方面逐一分析其影响得出结论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会合)。
设疑:新航路的开辟给人类带来的是曙光还是灾难?全班分成两方,一方认为带来更多的是曙光,一方认为带来更多的是灾难。学生分成小组各自寻找资料和依据,进行一次小型辩论。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强调曙光可以从各民族的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等方面来阐述,不忘灾难可以从殖民扩张和残酷掠夺等角度来分析)。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新航路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欧洲国家开始对亚、非、美洲进行政治控制、经济剥削和文化侵略,改变了东西方关系;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课堂讨论〉
在学习“西方欧洲人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东方亚洲人的郑和下西洋”,请大家阅读〈学思之窗〉。
出示中西航海比较的表格
|
时间 |
次数 |
规模 |
船队 性质 |
经费 来源 |
航海目的 |
船队成员 |
扮演 角色 |
结果 |
郑和下西洋 |
|
|
|
皇朝特谴船队 |
国库支付 |
宣扬国威 |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
外交使者 |
|
哥伦布发现美州 |
|
|
|
私人航海探险队 |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 |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
|
根据表格比较当时中西方航海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原因的不同,及产生的不同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中国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素材推荐
〈图片资料〉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新航路开辟的航线图
哥伦布等航海家的图象
哥伦布到达美州大陆的图片
航海所需要的指向标、星盘和多桅帆船等
〈文字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西]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著,朱伦译:《哥伦布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王加丰:《五百年来的地理大发现史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隆庆:《哥伦布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反思:
1、要注意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注意形成课堂的生成系统,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2、课堂生成中,应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点的落实有机的结合起来,注意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关键点结合起来。
3、不要忽视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原有的知识储备,根据实际情况抓住问题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