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中学2007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分23题,每题3分,共69分)
1、西域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交往加强的转折点是(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出使并经营西域。
古长城,在我国古代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4-8题):
2、秦朝能够完成长城工程及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其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 )
A、铁器农具的广泛使用; B、中央集权制国家,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C、以法治国,实施暴政; D、统一全国,边界广阔。
3、唐朝时,长城的最初功能无法发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唐朝疆域辽阔,长城南北被囊括其中; B、民族矛盾缓和,没有民族战争发生;
C、唐朝经济文化发达,民族凝聚力强; D、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和睦。
4、明朝多次修葺长城,但最终没有达到修建长城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A、北方的蒙古政权力量强大,多次南侵; B、清军力量强大,多次南下攻明。
C、明朝统治腐朽,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
D、明朝统治集团内容矛盾重重,重臣叛国投敌。
5、当今,长城的意义主要是什么( )
A、是中国北方自然环境保护的屏障之一;
B、是古代民族融合过程的见证之一;
C、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D、是我国北方旅游业创收的重要景观之一。
6、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
A、外商企业;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洋务派兴办的企业; D、洋务派兴办的军事企业。
7、李鸿章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
A、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B、坚持中国的守法传统;
C、学习西方以变制图强; D、为人臣必须取悦龙颜。
8、近代中国始终存在着“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根据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人民大众”应包括( )
A、近代新兴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
C、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
D、工人、农民阶级与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共独立领导的民主革命道路出现转折是在(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文家市会议;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0、中共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共真正代表人民和民族利益; B、民族矛盾激化,成为社会最主要矛盾;
C、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支持; D、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11、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土地政策与其它时期明显不同的特点是( )
A、彻底反对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护富农;
C、地主减租减息,缓和阶级矛盾; D、建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12、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焦点都是军队与政权问题,其实质是( )
A、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 B、由谁来执政问题;
C、对民主党派的态度问题; D、军队的归属问题。
13、下列关于党的几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927年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质是革命道路的转变;
B、1949年由农村转向城市,实质是由革命战争转向社会建设;
C、1966年由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实质是放弃了经济建设;
D、1978年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转变。
14、下列改革,属于所有制变化的有( )①两减两交政策;②1950年土地改革;③1950年农业互助合作改革;④1953年农业改造;⑤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
15、下列政策或措施中,属于发展西部和民族关系的有( )①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②三条入藏公路和修建;③兰新铁路的修建;④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完成;⑤泉州发射基地建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新航路开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开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扩大了世界各地间的交往与交流;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欧洲经济开始与世界经济联成一体; D、资产阶级兴起,封建势力衰落。
17、推动人类机器制造业普及的革命成果是( )
A、蒸汽机的发明; B、汽船与蒸汽机车发明;
C、内燃机的发明; D、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明。
18、“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纳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材料主要反映俄国1861年改革( )
A、农奴获得政治自由,成为农民; B、农民不愿务农,成为自由雇用劳动力;
C、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阶级矛盾激化;
D、农民获得了大量土地,但对承担增加的相应国家义务不理解,阶级矛盾激化。
19、进入帝国主义以后,列强对世界市场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是指( )
A、政治上瓜分帝国主义,控制殖民地; B、垄断市场,侵略手段更加隐蔽;
C、增加了科技垄断,使殖民地永远落后; D、把其变为资本输出市场,加深侵略。
20、关于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数学发展的转折点开始于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创立;
B、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理论性的大综合与概括是电磁学理论形成;
C、近代化学步入正轨的功臣是法国的伟大化学家拉瓦锡;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生物学发展重大转折时期。
21、下列事件对凡-华体系形成冲击的是()①九一八事变;②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③苏德战争爆发;④日军偷袭珍珠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下列对雅尔塔体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依此取得了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B、取代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是美苏实力均衡的表现; D、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建立。
23、世界贸易组织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各国已经形成多边贸易; B、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贸易联系明显加强;
C、区域性的经济集团广泛结成; D、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
二、材料题(分3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二、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延期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回答:
⑴材料一描述的水利工程是什么?谁负责修建的?当时能够完成如此浩大工程的条件有哪些?(5分)
⑵村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内在联系?(2分)
⑶毛泽东同志说的话的理由有哪些?请你举例说明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5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说:“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材料二:1952-1965年粮食总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年份 |
1952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60年 |
1965年 |
产量 |
1.639 |
1.950 |
2.000 |
1.435 |
1.946 |
材料三:1966-1975年国家财政收入变化图(单位:亿元)
年份 |
1966 |
1967 |
1968 |
1973 |
1975 |
财政收入 |
558.7 |
419.4 |
361.3 |
809.7 |
815.6 |
增长率(%) |
+24.4 |
-25 |
-13.9 |
5.6 |
4.1 |
材料四:凤阳农业发展的三大步:
年份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粮食产值 |
5.02亿斤 |
6.70亿斤 |
7.15亿斤 |
请回答:
(1)毛泽东分析革命后的“路更长……更艰苦”,请你根据我国建国后历史,说明它的原因有哪些?(2分)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史实,分析这些原因是怎能样使经济建设出现曲折的?(4分)
(3)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中,经济又有显著发展,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4)由以上原因得出,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或经验?(4分)
2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知道实际知识与了解潜在原因的结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推进了科学的发展……威廉·哈维(1578——1657)之所以能做出关于心脉和血液的运动的伟大发现,是因为他坚决不理睬对体力劳动的藐视。数十年间,他一直艰苦的实验……”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二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四:“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系统中的主要环节,并不意味着这个系统中的其他两个环节被贬低到只是受科学推动这种被动的地位。社会生产是科学存在的最重要条件,生产的需要仍然是发展的主要动力。这表现为,科学发现了新的物质和新的过程,特别表现为,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前生产实践不可能产生的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而生产则越变成科学的工艺体现。” ——《苏联的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对体力劳动的藐视”是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要求改变“对体力藐视”现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对科学兴起有何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工业革命兴起推动因素是什么?这个因素奠定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分)
(3)材料三所说的“科学时代的到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标志?(3分)
(4)根据材料四的分析,请你归纳科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化?并分析由此我们应该得到的认识?(5分)
三、综合题(分3题)
27、“参看春秋战国形势图”、“三国两晋南北朝形势图”、“宋元民族对峙形势图”,古代史中,地方势力割据,是一种必然现象,同时,政权对峙现象也频繁发生,尤其是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对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汉末、唐末封建割据现象出现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三国两晋、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兴起并与汉族政权对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4)封建社会后期,中央政权对地方有效管理的主要体制是什么?有何特点?(3分)
28、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的?出现何问题?有何认识?请你结合史实说明。(16分)
29、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八大为这一探索做出了怎样的正确决策?(3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怎样的贡献?(2分)
(3)中共十四大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怎样的目标?(2分)
(4)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
答 案
一、选择题
1-5、ABCCC 6-10、AADCB 11-15、CACDC 16-20、CDCDC 21-23、AAD
二、材料题
24、⑴都江堰工程;蜀守本冰;
一是铁器农具的应用,生产迅速提高,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二是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逐渐建立,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可能;三是人们有了相当的水利知识;
⑵材料二主张人类征服、利用自然,是材料一的思想基础;材料一是材料二观点的体现;
⑶农业与水利分不开,旱涝之灾,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与发展,水利的兴修,是农业兴盛的前提与保障;(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给分)
建国初的治理淮河、治理黄河工程;葛洲坝水利工程;京杭运河治理等。
25、(1)一是建国初期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任务巨大;
二是国内外反动势力必然要对新中国的政权与建设进行破坏、颠覆;
(2)由于经济面临崩溃,所以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容易犯急躁冒进错误,建设追求高速度,生产关系改造程度深;
同时,领导人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容易严重化,将党内分歧上升为阶级斗争,导致“左”倾发展严重。
而政治上的“左”倾又助长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发展。
(3)材料二中52-57年主要因为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实施,解放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积极性;60-61年发展主要原因是党及时发现错误及纠正,保证建设正确方向;
材料三中1973、1975年恢复主要是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纠左、整顿经济;
材料四中迅速发展由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迅速发展。
(4)①要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不能犯主观主义;
④坚持党的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原则。
26、(1)宗教神学特权统治,对人的绝对控制;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开始注视自然,研究其自然规律,促进自然科学兴起。
(2)市场的迅速发展(膨胀);
列强对外侵略扩张,强占殖民地与抢占市场。
(3)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一次革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发明与发现,促进技术改进,推动生产发展。科学技术起到了引导发展的作用(其它相关说法也可)。
(4)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中,由市场扩大,推动了技术改革,促进科学研究;而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科学研究推动了技术设备革命,推动生产发展,要求市场扩大,科学起到了引导作用。
发展经济要重视科技,遵循科技兴国战略;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国际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竞争。
三、综合题
27、(1)一是生产力的发展,诸侯迅速强大,地方割据基础形成; 二是封建经济兴起,新兴地主力量增强,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 三是周王室统治腐朽,力量衰弱。
(2)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势力迅速膨胀;
(3)一是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社会发展迅速;二是汉政权统治腐朽,内部矛盾激化,统治力量削弱;
(4)行省制度。地方分权,相互监督;财政、司法、人事大权归中央。
28、(1)苏联在巩固政权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业实行无偿奉献的政策,为以后工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工业化中,国家对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农业做出部分牺牲,经济上向工业化倾斜,以适应工业化需要。促进了苏联工业迅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
(2)中国建国后,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中,农村实行农业全作社经济,适应工业化需要;在大跃进过程中,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一切服从大炼钢运动,农业做出了巨大牺牲;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改革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各非农产业,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农业迅速发展,为工业化和城市经济活跃,创造了条件和开辟了新的道路。
(3)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导致农业发展缓慢,阻碍了工业深远发展;
二是对农业剥夺太多,农业落后,人民生活质量下降,内部矛盾滋生;
三是工作方法粗暴,导致人民内部矛盾激化。
(4)认识:一要保持综合平衡、稳步发展;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坚定不变;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四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9、(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任答两点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