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父栏目文章>>教研组>>史地组>>文章内容
句容中学高三历史试卷
发布时间:2007-05-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ffbb

省句中2007届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历史试卷

命题人:朱开顺  2007.4

本试卷分选择题(答在答题卡)和非选择题(答在答题纸)两部分。满分l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2.西汉时,中外交往的情况包括  

①与西亚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②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地区

   ③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日本              ④政府与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逄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5清朝时设立的科布多参赞大臣主要管辖地区是

  A.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B.西藏        C.蒙古       D.新疆

6.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

7.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8.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治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9八荣八耻第三条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与下列哪一运动思想主张的内涵一致

       A.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整风运动

10.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B.长征胜利完成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11.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12.日本右翼势力认为:  “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③

13.军队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列军队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新四军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      ③人民解放军       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①②④③

14.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说:  “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A.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两岸经济合作实现共赢

  C.希望两岸实现三通                D.两岸应该实现全面合作

15.如右图所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分别最早出现在

  A.①④    B.②③     C.④③     D.②④

16.促使以下交通工具出现的重大发明分别是

  A.蒸汽机、电动机      B.电动机、蒸汽机      C.电动机、内燃机    D.蒸气机、内燃机

17.“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2/3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  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分权原则

18.进入帝国主义以后,列强对世界市场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是指

A、政治上瓜分帝国主义,控制殖民地       B、垄断市场,侵略手段更加隐蔽

C、增加了科技垄断,使殖民地永远落后      D、把其变为资本输出市场,加深侵略

19.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措施有关?

    A.调节农业生产                                        B.调整工业生产

    C.整顿财政金融                                        D.实行以工代赈

21.肯尼迪在1960年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时提出“新边疆”的口号,即“今天的新边疆是未知的科学与空间领域,未解决的和平与战争问题,尚未征服的无知与偏见的孤立地带。”他担任总统后,大力发展空间技术。“新边疆”主义的目的是

  A.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确保美国的世界霸权

  C.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            D.扩张美国的领土

22.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初期开始出现        B.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

  C.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D.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其结束的标志

23.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81)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13分,第25选做题15分,第2611分,共39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 图中描绘的是1 8世纪末、1 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材料二 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七昼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一二里地,大火烧毁的财物价值4000万两白银。                             ——《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决定在十三行行商中就地筹措战争赔款。……各商行被迫摊派的款项总计达300万银元,今不少行商破产。条约还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具有1 50年历史的商馆毁于炮火,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帝国商行》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概括十三行的有关信息(请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概括,不得摘抄原文)。(8分)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十三行衰落的原因。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5分)

 

25选做题:(共15分) 考生注意:AB两题只要选做一题,选定后在A题或B题后面方框内用2B铅笔涂黑用且涂满。

A   15分)19世纪中期的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志之士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对此有论者指出: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幼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新的生产力的冲击无可抵挡,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生存。这样,在被征服地区,在那些有过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的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二国改革的史实回答:

   1)二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6分)

   2)你如何理解二国改革“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4分)而且“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5分)

 

B.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人类渴望和平,国际社会不断探索防止和消除战争的方法。你认为当今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3分)

   3)上述史实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的什么特点?(3分)

26.(共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开始,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身体力行,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却受到了舆论的责难。……19世纪末,由于体育运动的普及,妇女在健身和运动时穿着裤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到劳动大军,妇女的裤装和短裙才开始流行。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范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德国,女性店员由1882年的约3.2万人(总数的五分之一),增加到l 907年的17.4万人(大约是总数的40%)。……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男子公立中学的数目大致稳定在330340所之间。但是女子公立中学,却由l 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   20世纪初,妇女开始赢得选举权。1900年,只有一个国家的妇女赢得了公民权:到l 950年,69个国家的妇女可以参加选举;到了1975年则是129个国家。……在美国,……担任秘书工作的99%仍是妇女,注册护士工作95%为妇女……妇女在做与男人相同的工作时得到的却是不同的职位,于是工资也少。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至20世纪女性解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6)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女性解放的原因。(3)

    (3)结合材料分析女性解放的影响。(2)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9分。共42分。

27.(共10分)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

请回答:

    (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2分)并从经济、政治和阶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人才辈出,但儒家思想并没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概括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8. (共13分)阅读下列三幅历史照片

请回答:

    (1)简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让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5分)

    (2)简要分析中国加入WTO的动因。(5分)

    (3)结合三幅图片,你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3分)

 

29(共19分)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的?(14分)出现何问题?(3分)有何认识?(2分)

 

 

答案纸

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13分,第25选做题15分,第2611分,共39分。

24.

 

 

 

 

 

 

 

 

 

 

 

 

 

 

 

 

 

 

 

25.  A.  、 B.   

 

 

 

 

 

 

 

 

 

 

 

 

 

 

 

 

 

 

 

26.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9分。共42分。

27.

 

 

 

 

 

 

 

 

 

 

 

 

 

 

 

 

 

 

 

 

28.

 

 

 

 

 

 

 

 

 

 

 

 

 

 

 

 

29.

 

 

 

 

 

 

 

 

 

 

 

 

 

 

 

 

 

 

 

 

 

 

 

 

 

 

省句中2007届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答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A

B

C

C

D

D

C

D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B

B

A

D

B

D

B

C

B

D

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3分,第25题选做题15分,第26题11分,共39分。

24.答案要点:  (共1 3分)

    (1) ①十三行前有许多船只;②商行附近有西式风格的建筑;③也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④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⑤商馆存储的白银很多(或商行资金雄厚);⑥十三行与许多国家有密切的商贸往来;⑦十三行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区;⑧行商们多信仰中国传统宗教。⑨十三行地区非常繁华;(每点2分,回答任意4点,即可得8分)

第二层次:(本质分析,4分)   

(2)原因:①清政府的压榨;②贸易特权丧失;③战争的破坏。(3分)

    认识:①十三行实质上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②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维持中外商贸交流的使命,③但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垄断权,严重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全面发展。(2分。说出任意2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5.选做题

A题答案要点:(共15分)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的加剧、三国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6分)

   2)模仿西方:日本:殖产兴业(2分)中国: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2分)

        道路和速度: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成为亚州强国(2分)中国——发起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终未成功。(3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B题答案要点:

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3分)

       背景: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地区霸权主义及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干涉。(6分)

2)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联合国作用不断加强;和平思想不断普及;和平运动不断高涨。(3分)

3)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趋是走向缓和,但世界局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3分)

26

(1)成就:①就业机会增加;②受教育机会增加;③服装款式的变化使女性身体得以解放;④获得选举权;⑤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回答任意3点,即可得3分)

    问题:①从事职位较低的工作;②工资待遇较男性低;③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3分)

(2)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发展(技术进步);②女权主义者的推动;③民主政治的进步;④教育的普及;⑤一战的影响;⑥女性经济地位提升。  (回答任意3点,即可得3分)

(3)影响:①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②推动经济的发展;③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④有利于女性更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回答任意2点,即可得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9分。共42分。

27.答案要点:  (共10分)

  (1)现象:百家争鸣(或其他言之有理也给分)。(2分)

    原因:①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封建经济发展)。(2分)②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制度尚未建立。  (2分)③阶级结构: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小手工业者等不同社会阶层。(2分)

  (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正统)思想。  (2分)

28.答案要点:(共13分)

  (1)原因:①恢复合法席位的艰巨斗争取得胜利;②突破霸权国家封锁,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得以改善;③新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5分)

  (2)动因:①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②是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其他言之有理者也给分)(5分)

  (3)①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③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只要答出2点或以上给3分)

29、(共19分)

1)苏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在十五大中提出国家对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农业做出部分牺牲,经济上向工业化倾斜,以适应工业化需要。(5分)

2)中国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提出;三大改造中,农村实行农业全作社经济,适应工业化需要;在大跃进过程中,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一切服从大炼钢运动,农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改革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各非农产业,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农业迅速发展,为工业化和城市经济活跃,创造了条件和开辟了新的道路。(9分)

3)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导致农业发展缓慢,阻碍了工业深远发展;

二是对农业剥夺太多,农业落后,人民生活质量下降,内部矛盾滋生;(3分)

4)认识:一要保持综合平衡、稳步发展;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坚定不变;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四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分,只要讲到二点或二点以上即可给分。)

 

比例:

中国古代史:选择618分。材料113分。问答110分。共计41分。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824分。材料18分。问答225分。共计57分。

世界近现代史:选择927分。材料1.518分。问答17分。共计52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安家希望路2号   电话:0519-85973666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