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反腐败党风建设、加强执政能力)
一、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3、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二、关于党风建设
1、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内容是: 。通过整风,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 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 。
2、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外务必”,“ ”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 ”的袭击
3、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 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纯结了干部队伍,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新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4、1957年,中共中央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 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 ,以利于 。
5、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 ”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实行 。会议重新确立了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 和 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来看党的执政能力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
① 内容:
②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之后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① 内容:
②意义: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共三大(1923年)
①内容:
②结果:与国民党进行了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中共放弃领导权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4、八七会议(1927年8月)
① 内容:
②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
②意义: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
①内容:
②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
7、洛川会议(1937年秋):
①内容:
②影响: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
8、中共七大(1945年春)
① 内容:
②意义:为争取抗日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
①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全国即将解放
②内容:
③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10、中共八大(1956年秋)
①内容:
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1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①内容:
②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
11、十二大(1982年)
内容:
12、十三大(1987年)
内容:
13、十四大(1992年)
①内容:
②意义:
为我国规划了本世纪前进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4、十五大(1997年)
内容:
附:
1、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
①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了统一革命战线,并在大革命中得到了实践。
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向农村进军,开展土地革命,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④1935年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⑤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2)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2、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第一次:由城市转向农村
原因:a、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的悬殊
b、三次武装起义受挫表明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c、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d、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
②由农村转向城市
原因:a、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
③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原因:“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①从建国初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急于求成等
具体做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
评价:这种体制在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工业化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弊端日益暴露,使企业失去活力。在农村则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长期落后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客观分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具体做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评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城市增强了企业活力,工业得到发展,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具体做法:把企业推向市场
评价: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4、建国以来,党先后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①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出背景:
a、经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等,新政权已得到巩固
b、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影响:三大改造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提出背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b、党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影响:片面求快,急于求成,轻率发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提出背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中共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方面的经济教训,提出目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实事求是,作出正确的决策
5、中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一)第一阶段:(1949-1978)
特点:借鉴苏联经验,建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政治上的探索:
①追歼残敌,剿匪作战,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新生政权
②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制定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③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④中共八大作出科学正确的论断
经济上的探索:
①建国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发展农业和工矿业生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国家有计划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②进行三大改造,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制定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二)第二阶段:(1978年后)
特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政治上的探索: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经济上的探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